
宝宝添加辅食的年龄很多家长都知道,但辅食添加的正确方法却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到。
为宝宝添加辅食是一门大学问,每个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不同,也没有一个万能公式可套,家长稍不注意,就会引发宝宝出现各种“小情况”。比如妈妈群里最常见的讨论:谁家宝宝这两天便秘了,需要吃益生菌吗?谁家宝宝挑食严重,辅食做出花来都无动于衷。还有严重一点的宝宝,顿顿抱着奶瓶喝,就是不往餐桌前凑,身上一直不长“膘”。
上述这些情况,都是喂养不当引发的结果。其实很多家长都清楚辅食喂养不当的严重性,但在实际操作中,很难根据自家宝宝的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法,下面我就为大家梳理出辅食喂养六大原则,供家长们参考借鉴。

01原则一 持续补充高铁食物
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极快,对铁的需求量也很大,极易发生贫血等情况。很多专家都建议,宝宝的第一口辅食应添加高铁米粉。很多人都认为,配方奶中的铁元素含量高,但他们忽略了一点,配方奶的包装上标注的铁元素含量不能代表宝宝身体的吸收量,大约只有5%~10%能被宝宝吸收。
另外,米粉也不是所有月龄的宝宝都适合食用,因其质地非常软烂,不适合宝宝口腔肌肉和骨骼的锻炼发育,一般在8月龄后就不建议再食用。但是,在停供高铁米粉前,家长一定要替宝宝找到其他富含铁质的食物,以保证铁元素的持续补充。瘦肉、鱼肉中都有丰富的铁,家长可以做成鱼泥和肉泥供宝宝食用。

02原则二 提供符合宝宝口腔发展的食物
食物性状要和孩子的月龄以及口腔发育情况相匹配。食材研磨得越精细,就会流失越多的营养,长期食用质地软烂的食物,宝宝口腔肌肉及颌骨得不到锻炼,不仅不利于乳牙萌出,还会减弱肠胃蠕动功能,严重时宝宝的面部美观都会受到影响。
建议6月龄的宝宝添加辅食应保持绵密细软的口感,如米粉;7~8月龄过渡细软的小颗粒,类似冰沙口感;大概到11个月左右进阶为稍大一点的小颗粒,硬度要有所增加;到了12个月左右,辅食的质地除了比成人的饭要略软一点,其他方面基本与成人的食物没有多大区别。

03原则三 培养良好的用餐习惯
宝宝不愿意在餐椅上吃饭,拒绝吃新食物,吃饭的兴致不高等等,都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用餐习惯来改变和预防。
①让宝宝在餐椅上吃饭
我身边有一位同事,家里的宝宝是婆婆带着,每次吃饭时奶奶都追着喂宝宝,这一追就追到了孩子上小学。让宝宝养成在餐椅上吃饭的习惯,实际上就是给宝宝固定一个用餐的位置,让宝宝知道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是要吃饭了,提高了吃饭的效率,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家长。
②与家长共餐
有专家建议,宝宝每天应至少有一餐与父母中的一人共食。有些家长会发现,宝宝在某段时间会拒绝食用新食物,愿意吃的总是以前吃过的那几种,其实这种现象与生物界的其他动物一样,是幼崽们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为。与家长共食,就可以帮助宝宝很快渡过这个时期,提高宝宝吃饭的兴趣。

04原则四 培养孩子的自主进食能力
美国儿科学会认为,8个月的宝宝可以独立坐着时,家长就可以提供手指食物训练宝宝自主进食的能力了。通过培养自主进食,不仅可以提升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,还能锻炼宝宝的肌肉和颌骨发育,提升宝宝对食物的兴趣,让宝宝在吃饭中获得成就感。

05原则五 保证奶量
1岁内的宝宝,仍然要以喝奶为主,辅食为辅,宝宝的大部分营养来源仍然是母乳或者配方奶,家长切不可本末倒置。有的家长认为,6个月以后的母乳质量会大大降低,所以没必要在六个月之后给宝宝大量喂食母乳。
这种想法其实是非常错误的,对于婴幼儿来说,母乳是最好的食物,是最易吸收的营养圣品。有研究表明,母乳中的铁、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生物利用率十分之高,只有极少部分不会被吸收,这点对于其他辅食来说是无法比拟的。
家长只要保证奶量充足,持续绘制宝宝的生长曲线,动态监测孩子的生长情况即可。

06原则六 丰富辅食种类
有专家和机构建议,1岁内的宝宝,每天要吃至少15种食物。这也说明了辅食种类丰富的重要性,只有丰富食物结构,才能保证宝宝摄入更加充足的营养。当然,辅食添加要以安全为大前提,我的建议是,先添加根茎类和绿叶类食物,然后是肉类、水果;对于易过敏的食物,如蚕豆、花生和热带水果等暂不添加或推迟添加;每次只添加一种食物,逐步形成辅食多样化。

职场妈妈寄语:有妈妈在群里交流时说,宝宝满八个月后就一顿米粉也不能吃吗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宝宝的养育问题中,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。如果你在满8个月后还未给宝宝找到替代的含铁量高的辅食,或者每天早上起来时间匆忙,制作辅食来不及,那么给宝宝继续吃米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。
辅食喂养的六大原则,家长们记住了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辅食喂养趣事。
职场妈妈育儿路,每日与您分享孕育小知识。